- 積分
- 186
- 功勛值
-
- 魅力點
-
- 在線時間
- 小時
- 最后登錄
- 1970-1-1
|
相對過去,現在隨地吐痰的人確實少了許多,但偶爾在公共場所還會遇到。每次遇到旁邊有人毫無掩飾吐一口痰,不好說什么但心里好難受,他(她)哪怕吐在面巾紙里扔到垃圾桶里也好??!
昨天監考時,一位男考生考著考著使勁清嗓子然后隨地吐了一口痰,在非常安靜的教室里顯得聲音挺大的,周圍幾位考生停筆看了一眼似有不滿又繼續考試。然后這位吐痰的考生用腳在清潔的地板磚上把痰搓一下(更便于細菌擴散吧 )。
想起在外國一個類似于知乎的論壇 Quora上曾經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:“為什么中國人老吐痰呢?”。當時看的時候覺得很不可思議的是這種在我們中國人生活的圈子里,看起來毫不起眼的一個細節,竟然成了外國人攻擊我們的一個顯眼的話題——中國人什么時候能不吐痰?
想想人家說的好像也是事實,走到國內任何城市的街上,不管發達與否,都能聽到吐痰聲還有使勁清嗓子的聲音!即便是多年前,林語堂先生在《吾國吾民》中,曾把吐痰視為“國粹”:“那吐痰的動作普遍有三拍,起先二拍,是準備那最后的一吐的咳嗽與掃喉嚨的聲音。那最后的一吐是一種急而強的聲音作出來的,是慢板后的急眼。如果吐痰吐得合乎美學,我倒委實不介意細菌會因此而播散到空氣中去。因為我曾親受過這種細菌,而沒有覺到對我的健康上有什么顯著的影響?!?br />
那么,西方人難道就不吐痰?這個問題梁實秋在《痰盂》一文中曾這樣寫道:……他們覺得明目張膽的吐在地上不太妥當,于是大都利用手帕,大概是誰也不愿洗那樣的手帕,于是又改換用了就丟的紙巾,那紙巾用過之后又如何處理,是塞進煙灰缸里還是放進衣袋歸遺細君,那就各隨各便了?!?br />
其實,國內許多年來一直有反對隨地吐痰的聲音,孫中山曾說:“像吐痰、放屁、留長指甲、不洗牙齒,都是修身上尋常的功夫,中國人都不檢點,所以我們雖然有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大知識,外國人一遇見了便以為很野蠻。假如大家把修身的功夫做得很有條理,誠中形外,雖至舉動之微亦能注意,遇到外國人,不以鄙陋行為而侵犯人家的自由,外國人一定是很尊重的?!?br />
有一位庫爾勒朋友說的好:記得第一次庫爾勒要評選衛生文明城市的時侯,打掃衛生的,城管專抓吐痰的,一次伍塊,那是九十年代,伍元錢多值錢啊,可最后上街硬是帶上塑料袋或紙巾,現在也還是帶上塑料袋或紙巾,己習慣了,用完丟盡垃圾箱里,所以壞習慣我們要改,而不是找其它的原因,文明也是好的習慣養成的,習慣成自然,要自然而然的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。 |
|